數位幫手解決網路近用和應用落差
並推動全民數位素養教育

援引van Deursen 和van Dijk(2019)針對數位落差所定義的三個層次來進行分析比較,首先,發現第一層與第二層數位落差的問題,多數發生於年齡70歲及以上、具有小學及以下學歷、以及居住於雲嘉南地區的台灣民眾,網路近用能力與應用服務使用能力均不足。其次,從數位素養的角度檢視國人是否存在第三層數位落差的問題,發現國人普遍數位素養不足,第三層數位落差乃為全民問題。因此,政府建議在推動數位建設的同時,應關注網路近用和應用的數位弱勢,讓其了解數位生活是台灣未來社會的面貌,提供必要的網路諮詢服務或協助,推動「數位幫手」的政策,減少其因網路近用與應用能力不足而降低生活品質;其次,針對全民的數位素養低落的問題,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從教育體系、社會體系的雙管道推動「數位素養教育」的政策,全面提升國人的數位素養。

數位平台改變民眾獲得新聞的方式
新聞議價法刻不容緩

數位平台超越新聞媒體成為民眾獲得新聞的主要來源,使得新聞媒體不只失去廣告市場,也失去了重視新聞媒體品牌的訂戶市場。特別是49歲以下、大學以上高學歷的讀者群,紛紛轉往數位平台獲得新聞。如此導致新聞媒體沒有足夠的資源以達成好的新聞品質,影響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數位平台本身並不產製新聞,因是民眾獲得新聞的主要來源而獲得廣告收入;產製新聞的新聞媒體,在這樣的資訊傳布過程中沒有任何廣告收入,甚至被倒果為因的聲稱數位平台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新聞媒體產製的新聞、為新聞媒體網站帶來了流量。放任這樣的模式繼續存在將嚴重侵蝕新聞媒體持續產製優質新聞的基礎,最後可能會導致全民受害。面對民眾獲得新聞的方式改變,如何透過新聞議價法建立對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公平的發展環境,是政府與民眾的當務之急。

數位素養的廣度與深度有待提升

隨著新興傳播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數位素養的定義與內涵也不斷改變。尤其隨著假新聞、假訊息、不實訊息的充斥與個人資料保護意識的興起,數位素養包含的項目(廣度)與內容(深度)也需要重新檢視。廣度部分,僅考慮數位媒體素養,特別是查證假新聞的能力,已經不夠。鑑於現今在社群媒體、通訊軟體上分享資訊的便利,人們在分享資訊時應該考慮的事項,也就是分享素養,建議納入考量。另外,隨著各式數位裝置,特別是手機的普及,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數位足跡與真實世界足跡皆被紀錄。提高民眾個人資料保護的意識,也就是隱私素養,也建議納入考量。深度部分,則應不僅限於過去強調的相關技能,能進一步擴充到相關知識。另外,值得重視的是,要查證一則新聞的真假原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也是新聞媒體存在的原因。建立一個有助於強調品質與可信度之新聞媒體發展的環境,使民眾獲得優質的新聞,也是不能忽視的面向。

新冠肺炎凸顯台灣在遠距工作
與遠距醫療上的規劃與準備不足

台灣在疫情期間遠距工作的比例低於其他國家。以加拿大為例,疫情爆發前2016年僅有約4%遠距工作,疫情流行後在2021年6月大幅增加到30%。 美國與一些歐洲主要國家遠距工作的比例則在35-50%。遠距工作雖然可能較易於平衡工作與生活,但與工作的伙伴較少連結,可能使得工作同仁彼此互動的成本增加而導致工作效率較低。美國在疫情結束後選擇回到辦公室工作,在辦公室工作較有工作效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遠距工作事實上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前就已經推動,但一直未受重視,其影響不只企業與員工,還涉及大眾運輸、辦公空間等其他因素,需更多嚴謹研究做為政策擬定的基礎。新冠肺炎也凸顯了台灣在遠距醫療的不足。遠距醫療所需不止軟硬體系統的建立,還涉及醫療制度、民眾的數位落差,尤其是年長者。 台灣的遠距醫療與實際發揮作用還有距離。

重視年長者的AI使用體驗
突顯AI的相對優勢並完備監管機制

本次調查的四項AI產品或服務使用者,多為50歲以下、教育程度在專科及以上,應是對數位科技的接受度、使用率原本皆高;因此,如欲將人工智慧推廣至熟齡族群,必須更加考量年長者理解的易懂性與操作的便利性。同時,研究發現年紀愈大、教育程度愈低者,愈未能感受到AI產品與服務對自己生活的助益;基此,AI產品與服務如欲扎根台灣市場,應思考提升其與傳統服務的相容性,令使用者在嘗試時「無縫接軌」,才愈能發揮AI的優勢。另外,分析台灣民眾對於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的信任程度,結果顯示在「完善監督管理」、「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等兩項指標上同意者皆未過半數,反映民眾對於AI在保障個人福祉上的憂慮與不安,建議專責機關應從政策、法律、教育等面向思考,完備AI科技在倫理與問責上的監管能力,以利AI時代科技與人類的互利共榮。

提供政策或市場研究的分析工具
有效預測新興科技的採用度

隨著新興科技日新月異,我國政府積極打造台灣為「數位國家、智慧島嶼」,民眾對於新興科技的接受度成了重要關鍵,本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不同新興科技使用類型,以「先驅者」對於新興科技採用的程度最高,而「悲觀觀望者」的採用程度最低,台灣民眾不同新興科技使用類型,可以預測民眾對於新興科技的使用行為,如AI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包含智慧手環/手錶、聊天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AI股票基金期貨軟體)與使用行動支付,推論是因為行動支付與AI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在人們日常生活應用上具有相對優勢。因此,本調查認為在應用新興科技使用類型時,對於具有相對優勢的新興科技或產品的預測效果較佳。整體而言,本調查透過多項指標的驗證,凸顯新興科技使用類型可提供未來政策與市場研究一種新的分類工具,以利預測具有相對優勢新興科技的採用。

關注即時通訊軟體對公共議題的影響
降低同溫層效應

本台灣民眾即時通訊軟體使用率高達83.98%,遠高於其他網路應用服務相比,高滲透率凸顯即時通軟體已成為國人重要的人際溝通管道。同時,本調查發現即時通訊軟體可能形成同溫層環境,民眾可能會因為處於即時通訊軟體的同溫層而強化偏見,一旦遇到不同的意見,則選擇漠視,缺乏良善互動溝通,無法了解公共議題的全貌,因而難以促進理性溝通的民主審議,此現象值得政府單位在推行公共政策時關注。此外,台灣已多起新聞指出即時通訊軟體內的假新聞或假訊息,嚴重干預民主社會的正常運作,且被警方逮捕的民眾多數表示並不知情為假訊息,只是好心告知親友重要訊息,卻在無意間導致假訊息的傳散。尤其,多數即時通訊媒體採通訊加密的形式,導致目前政府或學界難以掌握即時通訊媒體可能衍生的問題,建議政府應針對國人重要的人際溝通傳播管道訂定相關規範,並推廣相關媒體素養觀念,降低假訊息擴散與同溫層的負面效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