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平數位不平等可考慮從「長者友善」著手

藉由本調查「網路使用概況」與「網路應用服務」可一窺台灣民眾網路近用與數位服務應用行為。在網路使用概況部分顯示,整體的上網率、固網寬頻普及率、行動寬頻普及率大致持平,凸顯台灣的上網率成長已進入高原穩定(停滯)期。對照本調查中「未使用網路者分析」,與2022年調查結果相近,未上網者沒有使用網路的最大原因為「不需要」(50.49%),亦即其自身缺乏使用動機。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大原因「年齡太大」(46.58%)與第三大原因「對上網設備不熟悉」或可成為政府政策推動補足的缺口。首先,從上網率與各式數位服務使用率的人口特徵結構分析可知,年長者族群大多是使用率最低的群體,呼應未上網者普遍年齡較長的調查結果,如欲持續推升上網率,甚至式後續的數位服務使用率,如同國際電信聯盟(ITU)於2021年《Ageing in a digital world》報告中提及 ,在持續數位化的過程中,應建立高齡友善(age-friendly)的數位包容環境,是未來高齡化社會勢在必行的政策推動方向。其次,許多未上網者因對設備不熟悉而無以上網,對照針對未上網者調查「使用網路的可能誘因」,結果顯示有7.05%的未上網者指出「如果有人可以教我、幫助我」在未來一年內有意願嘗試學習上網,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持續深入社區推動數位使用教學。

公眾賦權培養不實訊息的免疫抗體

台灣民眾對於社群媒體上訊息的品質,大多不具信心,這些數據顯示民眾已意識到網路上的訊息可能良莠不齊、不能盡信。雖然具備基本的風險意識,但逾半數台灣民眾卻無以識別和疫情起源有關的兩則陰謀論說法,且學歷和分辨這些說法並不相關。民眾也沒有沒有認知到可能的防護措施,例如社群平台上的警告標示,或是接觸更多元立場的必要性。 針對前述發現,不實訊息的防治建議從三個面向著手。首先是法規的建立,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政府有責任建立制度,遏止不實訊息的傳布。相關法規除了訂定傳播不實訊息的罰則之外,亦須敘明社群平台的責任,例如將推送分化言論的演算法透明化,以及更積極刪除違法或惡意之言論與帳號。 其次是培養民眾自身對抗訊息的免疫能力,面對不實訊息充斥的網路媒體環境,民眾應尋找其他較為可靠的訊息來源,例如具有查證機制的媒體,或是養成事實查核的習慣。此外,民眾也應了解突破同溫層、接觸不同立場訊息的重要性,藉以打破不實訊息存在的條件。民眾主動接觸異質訊息,亦能彌補被動依賴、忽略社群平台標示的問題。 由於和疫情相關的訊息不論在立場或證據上皆相當分歧,人們便僅能依賴自身的價值觀作為判斷的依據或行為準則,稱為「動機推理」,此機制或許能說明為何教育程度和陰謀論的相信與否不太具有關聯性。換句話說,期待透過澄清、教育來破除陰謀論,或許不是有效的做法。

新聞分享與更正行為
塑造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的意見氣候

「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上流通的訊息,現今被認為是影響人們認知與觀點的重要來源。然而,這些訊息的內容常常是關注的焦點,誰散布這些訊息卻常常被忽略。台灣民眾中34.25%在過去一個月有在社群媒體、即時通訊分享新聞的經驗,而這些分享者以女性、30-39歲、高學歷、居住在北北基與桃竹苗為主,即是這些人實際上決定了社群媒體、即時通訊的意見氣候,替代了專業新聞媒體扮演第二層守門人的角色。更值得重視的是更正行為興起,台灣民眾中有20.17%在網路上接觸到假新聞、假訊息、不實訊息時,願意主動在訊息下方留言、私訊發文者、或通知網站管理者提出更正。提醒民眾在分享資訊時留意資訊的正確性,遇到有疑慮的資訊主動詢問與更正,不保持沉默,將有助於抑制假新聞、假訊息、不實訊息的擴散與影響。」

推廣人工智慧服務應用於日常生活
應運用社會影響的推廣策略

「與機器人聊天」是當前數位時代的一個新興風貌,無論是語音型的數位助理,或是文字型的ChatGPT,都反映人工智慧科技在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揭示了人―機溝通(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的可能與可行。台灣民眾使用過數位語音助理比例將近五成,ChatGPT則達四分之一;另從使用經驗來看,機器人除了提供有用的資訊之外,懂得使用者的需求、能夠帶來有趣好玩的娛樂效果,也是民眾滿意、願意持續使用的因素。不過,研究結果也發現,使用者因性別、年齡、學歷及居住地區有所不同,相關因素諸如使用者職業別、科技近用機會、自我效能等,值得繼續深究。此外,對於尚未有使用經驗的民眾來說,增加這些民眾對於聊天機器人娛樂、陪伴、閒談等軟性功能的認識,形塑使用聊天機器人猶如與人類互動的印象,強調聊天機器在有用、易用之餘的其它特點,並且運用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推廣策略,包括提供國內外聊天機器人使用的趨勢與前景,使用網路口碑分享,或是營造團體間使用聊天機器人的好處與樂趣等,應有助於提升採用意願。

詐騙防治仍存破口
敦促社群平台共同承擔責任

「詐騙案件於當前社會愈發猖獗,有近七成台灣民眾在近三個月內收到過詐騙訊息,雖然民眾已有愈來愈高的風險意識,但從本次調查結果也發現,仍然有11.57%民眾認為,當遭遇詐騙時,自己沒有信心知道如何尋求適當協助,此一結果也顯示,相關政策除需加強防詐騙宣導,更需進一步健全民眾的求助管道,此外,隨著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的高度普及,這些資訊/訊息平台也成為詐騙犯罪者的溫床,相關單位或可參考英國今年提出的防詐策略(Anti-Fraud Ecosystem),如防詐生態圈Anti-Fraud Ecosystem、Social Media Reimbursement等,讓防範詐騙不再只是民眾防詐意識的單獨作戰,應整合政府、企業與民眾三方相互合作協調,在企業方敦促社群媒體平台擬定對該平台詐騙案受害者的補償措施,將業者納入詐騙防治保護網的一環,共同承擔責任以期企業方更積極參與詐騙防範。」

網路影音傳播越趨情緒化與零碎化
恐成整體社會文化與政治隱憂

總結專家學者訪談,整體而言台灣的網路影音傳播產業發展越趨成熟且多元化的同時,卻也潛藏著情緒化與零碎化之隱憂。一方面,不管是線上直播還是以TikTok為首的短影音,為了吸引受眾的目光與黏著,都訴諸了高情緒張力的手段。這不僅可能會對影音產製者及受眾都帶來身心健康上的危害,也加劇了整體台灣社會在政治與社會議題上的極化對立。另一方面,TikTok的短影音模式是讓整體影音傳播內容更加零碎化的問題根源。雖然TikTok目前主要仍是娛樂導向的,看似無害,但在TikTok以及Facebook、YouTube平台上,已可見政治傳播開始採取短影音的模式,這勢必導致各種政治與社會議題討論的去脈絡化、零碎化,進而傷害台灣公民社會的基礎。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市場自由發展與政府基於民主理念之管制間的平衡,乃是當下整體社會面對網路影音傳播發展的最大課題。

TOP